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Kenkō短評2014年DSE中國語文:卷一、二

Kenkō短評2014DSE中國語文:卷一、二

卷一

今年的語體文閱讀理解,是台灣作者徐國能的《第九味》。我常說,考評局用仍然在生的作家的作品去出題乃「自找麻煩」,相信記者很快就會找徐國能問長問短。這篇共十四段,單是閱讀過程已耗費考生大量時間,對閱讀速度較慢的考生不利。大部分考生之所以「死亡」,不是不懂得做,只因不夠時間完成而已。

《第九味》圍繞「健樂園」大廚曾先生對「味」的體會,引申出作者對人生態度的看法。由於本文的情感比較複雜和虛無,考生要掌握也不容易。最主要是,文章帶出無論逆境順境,都應該好好細味人生。其實,一生之中,任何時候都有樂趣,關鍵在於你是否察覺。如第10段說:「平凡人有其平凡樂趣,自有其甘醇的真味。」

至於文言文,一如上屆,繼續以儒家思想出題。今年出了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雖然是西漢的作品,但所寫的是春秋時期孔子的故事。故事講述孔子和一眾弟子在兵荒馬亂之際,被困陳、蔡之間。故事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孔子帶出了什麼信息。如果考生對儒家思想沒有基本概念,理解過程會十分痛苦。第一段,帶出了「君子、小人」的對比。「不得行,絕糧,從者病」描述了當時的窮困情況。孔子說,無論君子或小人都會遇上艱難,分別在於小人會「濫」,即胡作非為。

本文採用文言文典型「三段式」,以子路、子貢和顏回三人回答同一問題,來帶出道理。一般來說,正確的道理放在第三個,即顏回的回答。顏回說:「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行仁義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只是為了行仁義而已。愈是困難重重,愈能辨別誰是真君子。

我認為,除非考生日常誦讀儒家經典,否則這篇文章還是有點難度。

卷二

一如上兩屆,今年又是「三選一」,但今年首次出了「圖畫題」。第一題主要考核考生的聯想和續寫能力。首先,考生要構思「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要使人「口是心非」。這一題比較難,我相信較少考生會選擇這一題。我常說,作文最好的方法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不要臨場憑空想像。如果考生曾經遇上「必要的沉默」,這一題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題可能是最容易的選擇,但暗藏殺機。這一題的重點是「處世態度」,考生在談自己的看法前,最好先圓滿解釋那是一種什麼「處世態度」。


第三題寫「陽光與陰影」,今年多了插圖提示。簡單來說,快樂與否,都是個人的選擇。這一題可以有很多主題,如:快樂、心情、自由、選擇、樂觀悲觀、人生。卷一的《第九味》可以套用到這一題。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二):參考答案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二):參考答案

(一)文中的「詩人」是誰?

作者。


(二)為什麼作者把本文題為《作別》?

作者決心告別他過去的生活,過另一種的生活,所以本文題為《作別》。


(三)你認為作者的心情怎麼樣?為什麼?

作者的心情矛盾。一方面,他想告別他以往的「詩人」生活,特別於美國時的生活;另一方面,作者細緻地描述過去的種種,離愁別緒之中隱含了無限的依戀和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一旦作別,將要到哪裏去。若作者對過去沒有任何留戀,根本不用寫作這篇文章。


(四)請按照上文下理,把本文分割為若干部分,並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段,    透過描寫作者眼前的景物,帶出離別的愁緒。

第二至三段,透過追憶過去的經歷,解釋作者感到疲倦,要作別舊生活。

第四段,作者轉移描述思想,運用抽象的比喻去說出自己的迷失。


第五和六段,作者返回描寫眼前景物,最後留戀「詩人」生活,徘徊良久後決心作別。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一):參考答案

(一)第一段,為什麼作者「頓然感到天地寂寞,日月無聊」?

失去朋友令作者感到寂寞。作者用擬人法並借環境來比喻自己的心情。


(二)第二段,作者說:「壽登耆塞的人,當然也曾經年輕過,只是在後人的憶念之中,總是以老邁的姿態出現。」想說明什麼道理?

D. 人們總是記著別人最後的樣貌


(三)第三段,作者說:「就王勃而言,以生前的數十年換取身後千年,萬年,億萬年的年輕形象,實在不能算是不幸。」想說明什麼道理?

A. 英年早逝未必不好


(四)第三段,為什麼作者以雕刻家來比喻死亡?

在多數情況下,人不能控制死亡的來臨;這好比雕刻家與雕塑品的關係,雕塑品不能自主選擇自己的形態,只有由雕刻家來決定。


(五)李小龍是國際知名的武打巨星,1973年突然逝世,享年只有三十二歲。試根據作者的「夭亡」之說,去評論李小龍是「幸」還是「不幸」。


李小龍可以屬於「幸」的,因為後人永遠記着他狀態最完美時的樣貌。在後人心目中,李小龍永遠不會年老,永遠都是最強的武打巨星。但他也可以屬於「不幸」。正如作者於文章開首所說,夭亡始終是一件使人傷感的事情。他這麼一走,便永遠不會再回來。人們不能再欣賞他的演出。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三)

山的形象已經非常黯淡了,海灣月波恰似奔走的清風,在蒺藜叢中消逝。從亂石間覓得一條攀升的小路,彷彿水底的魚群都在歌唱,唱一支藍色不可解的老歌;彷彿深夜的菊花正在悲凄地啜泣,為靈魂的游散啜泣。身邊是葛藤,是荊棘,是荒遼的空虛。詩人,這是我寫給你的最後一封信。

不能把握到的我們必須泰然地放棄,不論是詩,是自然,或是七彩斑爛的情意。第一次為你放歌,為你描摹的時候,夏日的蘆葦草長得高高的,綠得正好。夕陽從磚房的窗格子間流盡;我想在泥土的芳香裏補捉絲絲飛升的舊夢。啊,舊夢而已!我怎麼能否認那次坐在草地上看蒲公英飛散種籽的神奇不也只是一種追憶?我怎麼能否認,當我一路吟誦你的詩句踏雨探訪一座小樹林的時候,不也是嘗試去捕捉奧菲麗亞式的瘋狂而已?那些都是我要放棄的;群山深谷中的蘭香,野渡急湍上的水響,七月的三角洲,十月的小港口;就如同詩,如同音樂,厚厚的一冊闔起來了,長長的曲調停息了。讓我們把古典的幽香藏在心裏。

多少年來,朝山的香客已經疲倦,風塵在臉上印下許多深溝,雨雪磨損了趕路的豪情。我也曾經在盛唐的古松下迷戀過樹蔭,我也曾經在野地的寺院裏醫治了創傷;我在獵人的篝火前取暖,在野獸的足印裏辨識惟一的方向。只因為遙遠的地方在肅穆的詩靈──而我已經疲倦,倦於行走,倦於歌唱。水流星影,雨打荷塘,讓我歸隱到我檀香氤氤的書房。

我怎麼能再流浪下去?詩人,我怎麼能再幻想蘋果園裏,異國的院子,也會有一個子夜尋訪的連瑣?大理石砌起的廣厦裏會不會生長一株懺悔流淚的絳珠草?蠻荒的嚮往已經終止,武士的幻夢已經流逝,不再是西歐洲落拓的遊唱詩人,不再是南北朝蓄意落第的士子,我只是偶然間奔進了等待的墳地,在盎格魯‧撒克遜的兵火海濤中迷失了方向。我迷失了方向,詩人,鳥楸在你的四週哀號。南十字星不再從我的面前升起,我是不是要溺在這無葦可航的江水裏?

兩年在愛荷華城的盤桓即將結束。又是一個樹蔭滿城的夏季了。我目睹院子裏那幾棵欣欣向榮的蘋果抽芽,開花,落英,成傘。我目睹蒲公英金黃的卑微逐漸消融,過了五月中旬,花朶褪色,轉成雪白的粉末,到處飄零;然後鬱金香就開了,在綠草地的中央。現在六月的酷暑傍留在人家的煙囱上,在千里外花蓮縱谷的小煙囱上;我感覺我竟是一個逃避的人!不久以前趕着整理一冊譯詩,我每天下午都坐在院子裏埋首工作,飛鳥和松鼠的詫異變成躭留異國的學生的諷刺;我不知道別人的民謠和旋律裏,到底能不能為自己找到宣洩愁緒的路。

而我事實上已經很厭倦於思維。我感覺到彩虹的無聊和多餘,我體會到春雨的沉悶和喧鬧;我已經不再能夠掌握鳥囀的喜悅了,看楓樹飄羽,榆錢遮天,那種早期的迷戀也會蕩然。詩人,這是我寫給你的最後一封信。

楊牧《作別》

(一)文中的「詩人」是誰?

(二)為什麼作者把本文題為《作別》?

(三)你認為作者的心情怎麼樣?為什麼?


(四)請按照上文下理,把本文分割為若干部分,並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二)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說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雲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鬥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唸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裏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猶自溫柔地抱着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有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隻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隻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隻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佈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簷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囱與煙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張曉風《春之懷古》

(一)第二段,作者說:「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這是什麼手法?有什麼作用?

(二)第三段,為什麼作者以「旌旗鮮明的王師」來比喻春天?
A. 春天具有侵略性
B. 春天改變了大地的形態
C. 春天令人十分快慰
D. 春天恩澤萬物

(三)第四段想說明什麼道理?
A. 春天的名字的由來
B. 春天與人類的情感緊密相連
C. 自古以來,人類已對春天充滿感情
D. 春天令人熱血沸騰

(四)第五和第六段,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五)假設現在是春天,你認為作者會否喜歡?為什麼?

白話文閱讀理解測驗(一)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夢蝶人的境界,渺渺茫茫,王羲之尚且不能喻之於懷,何況魏晉已遠,二十世紀的我們。為壽為天,本來不由我們自己決定。自歷史看來,夭者不過「早走一步」,但這一步是從生到死,所以對於早走這麼一步的人,我們最容易動悲憫之情。就在前幾天,去弔這麼一位夭亡的朋友,本來並不準備掉淚,但是自送柩車載走他的薄棺,頓然感到天地寂寞,日月無聊,眼睛已經潮濕。盛筵方酣,有一位來賓忽然早走,大家可能怪他無禮,而對於一位夭者,我們不但不怪他,反而要為他感傷,原因是他這一走,不但永不回來,而且也不會再聽見他的消息了。

不過,夭亡也不是全無好處的。老與死,是人生的兩大恐懼,但是夭者至少免於其一。雖說智慧隨老年俱來,但體貌衰於下的那種痛苦和死亡日近的那種自覺,恐怕不是智慧所能補償的吧。夭者在「陽壽」上雖然吃了一點虧,至少他免了老這一劫。不僅如此,在後人的記憶或想像之中,他永遠是年輕的。壽登耆塞的人,當然也曾經年輕過,只是在後人的憶念之中,總是以老邁的姿態出現。至少在我的印象裏,佛洛斯特總是一位老頭子。可是想起雪萊的時候,我似乎總是看到一位英姿勃發的青年,因為他從來沒有老過,即使我努力要想像一個龍鍾的雪萊,也無從想像起。事實上,以「冥壽」而言,雪萊至少比佛洛斯特老八十多歲,也就是說,做後者的曾祖父都有餘。可是在我們心中,雪萊是青年,佛洛斯特是老叟。

那是因為死亡,奇異而神秘的雕刻家,只是永恆的一個助手。在他神奇的一觸下,年輕的永遠是年輕,年老的永遠是年老。儘管最後凡人必死,但王勃死後一直年輕,一直年輕了一千多年,而且以後,無論歷史延伸到多久,他再也不會變老了。白居易就不同,因為他已經老了一千多年,而且將永遠老下去,在後人的心中。就王勃而言,以生前的數十年換取身後千年,萬年,億萬年的年輕形象,實在不能算是不幸。所以死亡不但決定死,也決定生的形象;而夭亡,究竟是幸,是不幸,或是不幸中之大幸,恐怕不是常人所能決定的吧?

余光中《論夭亡》

(一)第一段,為什麼作者「頓然感到天地寂寞,日月無聊」?

(二)第二段,作者說:「壽登耆塞的人,當然也曾經年輕過,只是在後人的憶念之中,總是以老邁的姿態出現。」想說明什麼道理?
A. 人們總是記住別人年老的樣子
B. 年老的人曾經年輕
C. 不論是年輕還是年老的人,都期望有人憶念他們
D. 人們總是記著別人最後的樣貌

(三)第三段,作者說:「就王勃而言,以生前的數十年換取身後千年,萬年,億萬年的年輕形象,實在不能算是不幸。」想說明什麼道理?
A. 英年早逝未必不好
B. 英年早逝可以換取美好的名聲
C. 英年早逝可以令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D. 英年早逝可以令人永遠懷念

(四)第三段,為什麼作者以雕刻家來比喻死亡?


(五)李小龍是國際知名的武打巨星,1973年突然逝世,享年只有三十二歲。試根據作者的「夭亡」之說,去評論李小龍是「幸」還是「不幸」。

(答案將於稍後公佈)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文言文測驗(一)參考答案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逍遙遊》節錄
(Kenkō提提你:《莊子‧逍遙遊》已被列為2016年的DSE範文。你於考試中將會遇到相同程度的文言文。)

(一)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字:

1. 不亦難乎!       難:困難
2. 名者,實之賓也     實:事實/真相
3. 請致天下        致:接受
3. 不過一枝                       枝:樹枝
4.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尸祝:祭司/主管祭祀的人
(Kenkō提提你:第3題必須根據上文下理推敲答案。)

(二)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

你治理天下,已經把天下治理好了。而我代替你的位置,那麼我是為了名聲而要這樣做嗎?
(Kenkō提提你:必要時要補充一些字詞,使譯文的句子意思完整。)

(三)作者以日月和及時雨為喻,說明什麼道理?

C. 許由的功德非常偉大

(四)許由以庖人和尸祝為喻,說明什麼道理?

A. 人人各司其職

(五)為什麼許由拒絕堯帝的好意?

許由提出了三個理由:
1. 許由認為堯帝已經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2. 許由無慾無求,不為名利,滿足於現狀,不想也不需要做皇帝;
3. 許由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安守本分,做他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析愿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荀子‧王制》節錄
(Kenkō提提你:這段文字有一些深奧地方,也有顯淺的地方。這是我故意安排的。你必須學會跳過該些句子來理解整段文字的意思。)

(六)荀子認為王者應該:
A. 萬人之上,統領百姓
B. 愛民如子,選賢任能
C. 管治有方,恩澤天下
D. 嚴刑峻法,賞罰分明
(Kenkō提提你:答案A與文章的意思不符。B和D只提及了該段文字的部分內容。只有C才可以涵蓋整段的意思。)

(七)根據許由向堯帝的回覆,你認為他是否符合荀子所描述的王者?試略加說明。

(Kenkō提提你:通常這類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你能否合理地解釋你的答案。)

許由不符合荀子所描述的王者。荀子十分具體地臚列了王者治國要做的事情,皆是要求王者運用能力和智力來對官員和百姓進行利益分配、指導教育、警惡懲奸等等。反觀許由隨遇而安、知足常樂,這種性格並不適合成為王者。(或其他類似的答案)

許由符合荀子所描述的王者。許由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安守本分,人人各司其職。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某個職位。一個社會之中,沒有人能夠僥幸地得到權位。這正符合了荀子所說的「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和「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再者,許由認同社會應該要有秩序,荀子主張運用賞罰去把百姓管治好,兩者同出一轍。(或其他類似的答案)